烽火弦歌,教育不熄 —《同學們》影評
在中國現代教育史上,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大一直是個光芒萬丈的標誌。然而,另一段同樣壯闊動人卻鮮為人知的歷史,已在去年由紀錄片《同學們》喚醒。這部由廣東電影人精心打磨的影片,以國立中山大學和私立嶺南大學為縮影,真實記錄了華南高校在戰火中輾轉遷徙、艱苦辦學的艱辛歷程,不僅忠實追憶那一段歷史,更深刻反思教育本質與知識分子精神。因為得到教師網王女士贈票,去年筆者有幸欣賞這部電影,而當時立心要寫的影評,終於有時間完成。
多重線索下的歷史復調
《同學們》在敘事上顯然避開了傳統的線性編年史,轉而採用如織錦般的多重線索結構,將地、人、時、課程、科系、生活與時代等元素交錯編織,豐富了歷史敘事的層次感。鏡頭兼顧今昔,先進新穎的校園與殘垣斷壁,
並置了歷史厚重感與現實生動性。特別引人入勝的是,源自師生日記、信件的真實文字的誦讀式畫外音,搭配黑白影像的緩慢流動,形成一種獨特的歷史復調,讓觀眾彷彿能親耳聽見那個年代的弦歌之聲,感受知識分子的內心掙扎與堅定。
在史料運用上,電影以高度藝術性手法,為剪報、手稿、文件等檔案資料等冰冷的佐證,賦予了敘事生命。杜定友搶救圖書的清單也好,馬思聰在簡陋環境中完成的《第一交響曲》手稿,都是精神傳承的象徵物,專家與後人訪談則像一條無形的線,將過去與當下緊密相連,印證了歷史並非塵封在故紙堆,而可以用另一種形式在當代社會延續其生命力。
烽火中的教育理念與精神圖騰
電影的核心是對那個時代教育理念與知識分子精神的深度挖掘。冼玉清、盧鶴紱、鄒儀新等先賢的群像,闡釋了極端環境下,教育者們是仍可堅守不教不可的信念。冼玉清放棄安逸生活、盧鶴紱在古廟講授量子物理、丁穎為保護稻種險些喪命,是教育者的責任與使命的完美註腳。
電影還演繹了教育制度與現實的關係。戰亂時物資匱乏、朝不保夕,華南高校卻創造出「靈活升學、搭課制度、學歷互認」等一套超常的戰時教育機制,確保學術香火不絕。這看似權宜之計,實則遠宗孔門教育傳統,也反映了教育者們超越時局的智慧與遠見,對比當下某些地區僵化的教育體系,不免令人思考教育該當靈活性,才有生命力。
最令人動容的,莫過於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關係的詮釋。那個「校長的老師為學生做秘書」的年代,展現了學校本該是知識共同體,人人平等、唯學術為重的純粹精神。老師示所必教,學生在所必學,師生一心,最終指向了「有所貢獻」的更高目標 —正如片中那些走出烽火的學子,最終成為各行各業的棟樑,他們所傳承的,不僅是知識,更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圖騰。
歷史與情感的詩意交融
《同學們》的視聽,是其打動人心的關鍵。它巧妙地再現情景、修復的照片、歷史影像與動畫特效,創造出既真實又帶有詩意的視覺風格。人工智能修復技術讓泛黃的舊照片重新煥發生機,觀眾能更近距離凝視歷史的面孔;音樂人撈仔創作的配樂,準確演繹內在情感,與畫面的情感張力相輔相成。
而靜默時刻的處理尤其值得稱道,如鏡頭緩緩掃過坪石舊址的殘垣斷壁,或定格於某盞燈時,這種無聲的留白反而具備了比任何慷慨陳詞都更強大的力量,引導觀眾在靜默中與歷史對話。
超越紀錄的紀錄
《同學們》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,它以獨特的視角填補了華南抗戰教育史的空白,塑造了令人信服的教育者群像,並在美學上進行了成功地探索了呈現的手段。然而,它是一部承載厚重歷史的紀錄片,也有一定的局限,例如為了敘事流暢和情感感染力,某些史實略顯簡化,對戰時教育制度的深層次矛盾與掙扎也是輕輕帶過,正是所有歷史紀錄片要平衡史實與藝術的難題。
儘管如此,《同學們》的價值依然不可估量,因為它超越了單純的歷史記錄,成為了一部具有強烈現實關懷的「啟示錄」,提醒我們今天知識已經工具化、商品化,但仍有一段「教育者不斷被教育」的歷史在我們後方,讓我們思考教育的本質與真諦。我們今日在和平年代不斷回望那些在烽火中弦歌不輟的「他們」,也許終有一天我們會覺醒其實我們才是這段歷史中的他者,是那些未曾親歷苦難,卻在後世享有他們奮鬥成果的幸存者,我們該從電影中獲得的,不僅是對先賢的敬意,更是對自身責任與使命的叩問。